社会实践

丝线穿起振兴结 青春探访非遗踪:广西师大团队探寻田东妇女致富新途

发布者:校团委发布时间:2025-07-18浏览次数:10

为深入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民族地区非遗活态传承与女性发展的融合之道,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尖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5日走进百色市田东县七里刺绣基地,开启暑期调研之旅。团队通过与政府座谈、实地走访、问卷调研等方式,深入挖掘当地以非遗刺绣产业带动妇女增收的特色模式,用青春目光见证传统技艺与乡村振兴的深度交融。

政企携手:共织非遗传承“锦绣网”

调研的第一站,团队就与田东县义圩镇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交流。据介绍,七里刺绣基地作为非遗活态传承的标杆,创新构建了“政府引导、基地运作、妇女参与”的协同机制,形成了“订单分配—居家制作—统一回收”的灵活就业体系。目前,当地政府正全力申报区级、国家级项目为基地注入发展动力,还规划推动刺绣文化走进校园,让壮乡绣艺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

基地掠影:巧线绣出振兴“新图腾”

步入七里刺绣基地,一件件融合民族特色与现代审美的绣品引人驻足。“旭日东升”“海纳百川”等主题作品既保留传统纹样精髓,又融入时尚设计;婚庆绣品“蒸蒸日上”、商用地毯“日进斗金”等定制产品,则让非遗技艺精准对接市场。基地负责人坦言:“妇女们利用农闲刺绣,人均月增收500-1000元,真正实现了‘带娃持家不耽误,巧手绣出幸福花’。”

田野手记:绣娘指尖的“价值重生”

团队深入周边村落开展问卷调研,数据展现了妇女群体的显著变化:90%的受访妇女认为刺绣提升了家庭经济话语权,85%表示通过基地活动重拾文化自信。“以前农闲只能闲聊消磨时光,现在靠手艺挣钱,还能接待外地客人展示我们的绣品,浑身都有劲儿!”一位绣娘的话,道出了乡村女性在针线间的成长与蜕变。

目前,基地正面临季节性订单波动的挑战。对此,政府与基地已着手规划: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扩大影响力、拓展区外销售渠道打破地域限制、联合高校开发文创产品延伸产业链。

七里刺绣的成功实践,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女性群体的发展,构建了一个相互促进、协同共进的典型范例。它不仅让古老的刺绣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更让乡村妇女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参与调研的团队力求通过此次调研,为基地破解发展瓶颈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让这门凝聚着匠心与智慧的指尖技艺,真正成为妇女们打开增收之门的“金钥匙”,让细密的针脚与绚烂的丝线,共同绣出乡村振兴道路上更加灿烂、更加动人的新篇章。

(文/广西师范大学 王语嫣 潘红韵 黄茹茵)

 团队成员与政府代表对话 

 基地绣品展示

 团队成员与绣娘进行交流学习

 团队成员合影留念

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实践

丝线穿起振兴结 青春探访非遗踪:广西师大团队探寻田东妇女致富新途

发布者:校团委发布时间:2025-07-18浏览次数:10

为深入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民族地区非遗活态传承与女性发展的融合之道,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尖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5日走进百色市田东县七里刺绣基地,开启暑期调研之旅。团队通过与政府座谈、实地走访、问卷调研等方式,深入挖掘当地以非遗刺绣产业带动妇女增收的特色模式,用青春目光见证传统技艺与乡村振兴的深度交融。

政企携手:共织非遗传承“锦绣网”

调研的第一站,团队就与田东县义圩镇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交流。据介绍,七里刺绣基地作为非遗活态传承的标杆,创新构建了“政府引导、基地运作、妇女参与”的协同机制,形成了“订单分配—居家制作—统一回收”的灵活就业体系。目前,当地政府正全力申报区级、国家级项目为基地注入发展动力,还规划推动刺绣文化走进校园,让壮乡绣艺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

基地掠影:巧线绣出振兴“新图腾”

步入七里刺绣基地,一件件融合民族特色与现代审美的绣品引人驻足。“旭日东升”“海纳百川”等主题作品既保留传统纹样精髓,又融入时尚设计;婚庆绣品“蒸蒸日上”、商用地毯“日进斗金”等定制产品,则让非遗技艺精准对接市场。基地负责人坦言:“妇女们利用农闲刺绣,人均月增收500-1000元,真正实现了‘带娃持家不耽误,巧手绣出幸福花’。”

田野手记:绣娘指尖的“价值重生”

团队深入周边村落开展问卷调研,数据展现了妇女群体的显著变化:90%的受访妇女认为刺绣提升了家庭经济话语权,85%表示通过基地活动重拾文化自信。“以前农闲只能闲聊消磨时光,现在靠手艺挣钱,还能接待外地客人展示我们的绣品,浑身都有劲儿!”一位绣娘的话,道出了乡村女性在针线间的成长与蜕变。

目前,基地正面临季节性订单波动的挑战。对此,政府与基地已着手规划: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扩大影响力、拓展区外销售渠道打破地域限制、联合高校开发文创产品延伸产业链。

七里刺绣的成功实践,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女性群体的发展,构建了一个相互促进、协同共进的典型范例。它不仅让古老的刺绣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更让乡村妇女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参与调研的团队力求通过此次调研,为基地破解发展瓶颈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让这门凝聚着匠心与智慧的指尖技艺,真正成为妇女们打开增收之门的“金钥匙”,让细密的针脚与绚烂的丝线,共同绣出乡村振兴道路上更加灿烂、更加动人的新篇章。

(文/广西师范大学 王语嫣 潘红韵 黄茹茵)

 团队成员与政府代表对话 

 基地绣品展示

 团队成员与绣娘进行交流学习

 团队成员合影留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