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牡丹之都,山东省菏泽市以其悠久的牡丹种植历史和全球最大的大田牡丹产区闻名遐迩。为深入审视菏泽牡丹乡村种植的现状与挑战,并以牡丹产业推动乡村振兴,2024年8月1日至3日,广西师范大学牡丹乡梦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菏泽,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一、走进景区,探寻牡丹文化底蕴
8月1日清晨,牡丹乡梦实践团队顶着炎炎夏日,踏入曹州牡丹园,一片清新自然的绿意映入眼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不仅观赏了牡丹画展,聆听了牡丹诗词朗诵,深刻感受了牡丹文化的深厚底蕴,还与当地手工艺人亲密交流,学习如何将牡丹元素巧妙融入日常生活用品,如牡丹瓷器、牡丹香薰等,探索牡丹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新思路。
团队成员在调研中了解到,牡丹不仅花可赏,其根可入药,籽可出油,蕊可制茶,瓣可提露,浑身皆是宝。通过与牡丹园工作人员的深入交流,团队了解了牡丹的种植、养护、繁殖等技术,并对牡丹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有了清晰的认识,菏泽市正依托丰富的牡丹资源,稳种植、深加工、塑品牌,推动牡丹产业从单纯观赏向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实现了“一朵花”到“美丽经济”的华丽转身。
二、对话专家,共谋产业发展新篇
次日,实践团队转战菏泽市农业科学院,与正高级农艺师吕令华进行了深入交流。吕农艺师介绍,菏泽牡丹拥有9大色系、10大花型,栽培品种多达1280个,种植面积超过两万亩,是全国最大的牡丹生产、科研基地。当前,菏泽牡丹主要分为观赏牡丹和油用牡丹两大类,其中观赏牡丹供需平衡,发展态势良好;而油用牡丹虽用途广泛,但因价格波动及宣传不足,导致种植户减少。吕农艺师强调,油用牡丹仍具巨大市场潜力,需政府、产业协会等多方努力,加大宣传力度,合理调整市场价格,完善产业链,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当前众多从事牡丹种植的个体农户,历经多年耕耘,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总体上并未面临太多难题。近年来,菏泽市农业科学院、牡丹研究所及菏泽学院牡丹学院等机构,亦积极为牡丹种植业提供技术上的悉心指导与坚实支持,诸如新品种培育等工作成效显著。然而,在实践操作层面,吕令华农艺师指出:“老百姓才是真正的实践智者,科学院所给予的是理论上的指引,而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老百姓的实战经验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此番见解让团队成员深刻意识到,牡丹种植技术应向更广泛的个体农户推广,让这一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助力,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为了更加直观地感受牡丹种植状况,实践团队跟随吕令华农艺师来到了科学院的牡丹种植基地进行调研,吕令华农艺师向调研团队详细介绍了牡丹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及春节催花技术等情况。通过实地观察和交流,调研团队深刻感受到了菏泽牡丹产业的蓬勃生机和独特魅力。
三、深入基层,倾听农户心声
8月3日,实践团队来到了菏泽市姜庄村,通过与村委会主任进行交谈,以及对多名个体农户的走访调查,深入了解了农村牡丹种植的困境以及广大农民的意见。村委会主任姜现东表示,菏泽作为中国牡丹之都,牡丹一直是菏泽人民的骄傲,这些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姜庄村的经济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村委会也有考虑过将牡丹种植向村里更多的人进行推广,从而更好地带动本村的经济发展。
随后,团队成员又走到了多名农户家里进行走访调查,走访的这些农户中,有部分农民有着牡丹种植的相关经验,大多数农民表示愿意去尝试种植牡丹,其中李女士提到,自己有一年去别的村庄走亲戚时,无意间了解到该村有许多农民种植牡丹都得到了较为可观的收益,从那时她便有着种植牡丹的想法。
采访最后,实践团成员张心舒又来到了村民家里为他们宣传了牡丹种植的好处,并为村民们提供农村牡丹种植的思路等,鼓励他们尝试通过牡丹种植推动乡村振兴,如以平台为载体,通过搭建平台推动牡丹等农产品销售电商化,改变农户的传统贸易习惯,显著降低农产品交易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有效实现助农增收等。
四、展望未来,共绘乡村振兴蓝图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广西师范大学牡丹乡梦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不仅全面了解了菏泽牡丹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更深刻感受到了牡丹经济在推动地方文化、旅游、科技等多领域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关注并助力牡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让“富贵之花”绽放为“产业之花”和“富民之花”。
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每一朵牡丹都承载着希望与梦想。广西师范大学牡丹乡梦社会实践团队的脚步虽已远去,但他们留下的知识与信念,将在菏泽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未来。
(文/姜玥含 邵雅茹 崔艺丹 摄/张心舒李胜康 魏轶佳)
团队成员感受牡丹文化的深厚底蕴 张心舒摄
团队成员与吕令华农艺师开展座谈交流 李胜康摄
团队成员与吕令华农艺师在牡丹种植基地合影 魏轶佳摄
团队成员采访村委会主任姜现东 魏轶佳摄
团队成员采访村民 李胜康摄